
近年來,華為在智慧城市方面做了很多實踐。前段時間,華為發布了城市智能體的參考架構。在新基建和新城建的戰略背景下,華為希望通過科技創新和新平臺的應用為智慧城市發展提供更多解決方案,從而助力城市發展動能轉換,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回顧人類文明發展史可以發現,不管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是《禮記》中的大同社會,這些社會形態其實都反映了人們對美好人居環境以及美好社會的向往。從農業社會演變,到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快速發展,華為的社區、城市正在走向智慧化,創新和科技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戰勝發展困難的武器。不同場景和智慧城市的發展,承載著未來文明發展的偉大使命。
新基建是智慧城市發展的重大契機,已經成為重要戰略,新基建進一步催生和加速科技創新落地,未來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刻變革。新基建將創造新的產業,激發更多新的業態,同時也需要新的發展模式,可以說新基建是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基礎。比如疫情帶來了在線化、非接觸、無人化等新需求,各個領域創新涌現,打開了新型信息基礎設施賦能數字經濟之門。在必然和偶然的機遇中,新基建已經提速換擋,推動智慧城市創新發展,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從城市發展建設的角度看,未來要對接新基建、推動新城建,構建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實現城市發展的提質增效。新城建是以城市提質增效為引領,以應用創新為驅動,充分運用新基建發展成果,面向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需要,構建提升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的信息數字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在這方面,《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等政策文件給出了指導,新城建將加速落地。
新城建和新基建的關系是什么?新城建為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等前沿技術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創新空間,新基建則為新城建提供底層技術的支撐。新基建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新動能,新城建為城市發展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帶來新機遇、新發展;谶@些認識,華為建立了一個信息數字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整體內容可以概括為1+6,即1個平臺和6個應用方向,6個方向包括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協同發展智慧城市與智能聯網汽車、智能化城市安全管理、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城市綜合管理服務、智慧社區,通過搭建這個體系,華為正在加速智能場景落地。
正在發生的這一切,加速了城市智能體的智慧進化。把城市作為“生命體”來看待,是城市發展的思考基點,這已成為中外共識。到了智能時代,華為認為未來的城市是一個有高級智慧的生命體,城市將不只是若干功能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城市“感、傳、知、用”等智慧化系統全要素覆蓋,融匯城市全域數據,構建“眼、脈、腦、手、血液”等城市智能體的完整數字化體系,通過激發城市新動能,讓城市順暢運行、均衡發展、自我優化、生生不息。
具體來看,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是智慧城市的“大腦”,承擔運行監測中心、指揮中心、分析決策中心和事件管理中心職能。城市物聯感知是智慧城市的“眼睛”,通過視頻、傳感等手段敏銳感知物理城市的發展變化,獲取無處不在的城市數據。數據是智慧城市的“血液”,血液的流動連接大腦、手腳,表現為數據的聯通和支撐業務的跨部門協同。城市各行各業的智慧應用是“手腳”,能夠構建城市的惠民服務、城市治理、產業經濟和資源環境的應用體系。云網基礎設施是支撐智慧城市的“神經系統”,支撐智慧城市應用的開發建設和迭代優化。
基于對城市智能體的分析,華為提出了智慧城市一體化解決方案,歸納為“1+1+N+X”。第一個“1”是一個城市數字化底座,包括基礎網絡、云基礎設施、平臺服務能力、城市大數據以及其他支撐城市信息應用的內容。第二個“1”是一個智慧大腦,通過大屏、中屏和小屏聯動,進行決策和指揮,對整個城市的態勢、狀態、決策等進行監測和事件管理!癗”是多個垂直領域應用,包括新城建和6個核心應用方向等!癤”是指跨領域應用,推動跨部門協同,包括城市治理、一網通辦、一網通管等。在這個智慧城市一體化解決方案的架構中,數字底座重新定義了城市的基礎設施,賦能了整個城市智能體。
有了智慧城市一體化解決方案,下一步就要明確智慧化場景。第一是智慧化的數字孿生,基于CIM平臺打造智慧城市的操作系統和數字底板。CIM是以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統)、IoT(物聯網)等技術為基礎,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內室外、歷史現狀未來多維多尺度信息模型數據和城市感知數據,構建的三維數字空間的城市信息有機綜合體。簡單來說,CIM等于CIS+BIM+IoT,BIM是建設項目參與方的協同合作,CIM重點是城市發展參與方的協同合作,作為數據中心和管理平臺,CIM是數字孿生落地的體現。CIM基礎平臺是新城建的核心支撐平臺,為此,華為建立了一個參考架構,從CIM所處層次和地位看,它橫跨平臺和數據,實現了全空間匯聚。在基礎功能方面,它包含數據對接與匯聚、模型管理、三維可視化、模型分析等內容,在新城建的架構里起到承上啟下的核心作用。
第二是智慧的感知,通過物聯網平臺,統一匯聚城市感知數據,能夠支撐城市動態鮮活運行,同時可以對設備管理和數據分發提供管理服務。對于感知設備的布設,還要建立相應的標準,通過統一服務支撐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各個環節的應用。在智慧感知方面,更多是要賦能,構建統一的物聯網管理平臺,實現不同部門和企業“分級授權使用”和多級監管功能,分類建設前端感知終端設備,這一過程要考慮系統對接,把整個城市的數據通過智能感知收集起來。
第三是智慧的城市安全,在需要監管的工地、城市區域、市政道路、城市管理等,安裝布設前端攝像頭進行統一和實時視頻接入,實現數據匯聚,同時對接外部用戶的視頻平臺進行共享交換,支持授權管理部門和相關企業單位進行視頻數據的實時調閱和數據分發,基于AI(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后臺實時識別和預警,從而提升應急響應和指揮能力。
第四是智慧的城市管理,通過“數字平臺+衛星遙感+5G”助力城管非接觸式執法。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衛星遙感、AI識別、無人機抓拍等可以發現和識別違法違規行為,同時針對一些視頻盲區用無人機進行取證,并且可以進行警告和AI自動立案。經過人工智能算法指派相應部門進行處置,實現跨部門融合調度。還可以通過現場核查、視頻核查、衛星遙感核查進行核查結案、自動考核,大大提高城市管理的工作效率。
第五是智慧的供暖,供暖是北方城市每年的重點民生工作,從政府角度來說有幾大難點,一是存在安全隱患;二是污染問題;三是供暖質量投訴問題;四是能耗問題,供熱成本高、效率低。對此,華為提供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算法,搭建智慧供熱的大腦。華為基于源、網、站、戶進行全聯動智能精準調控,能夠有效實現節能減排。這套算法目前已在黑龍江省全面鋪開,實現從人治到數治、從人控到智控的轉變。
第六是智慧的車聯網,車聯網是新基建的重要應用領域之一,車和路的智慧是分不開的,關鍵在于怎么實現車路協調。華為基于5G+CIM+邊緣計算,打造“智慧的車、聰明的路”。例如,通過傳感器、攝像機、雷達定位等手段實現了車的融合感知,整個車聯網系統包括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等,最后落地應用在不同場景,包括無人駕駛公交、無人駕駛物流等。
第七是智慧的IOC(城市大腦),針對城市運行中出現的各類問題,華為希望通過數字平臺打通政府數據、企業數據、社會數據,建立一個智能化的運營中心,實現整個城市的動態實時感知,并對城市運行進行監測和預警,最終實現一圖全局感知、一屏智能決策、一體聯動指揮。
華為基于城市數字底座和智能體,為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個城市提供智慧城市創新經驗和技術。華為希望用平臺思維打造城市智能體的數字生態,推動新城建智慧化演進。